把丢失的阅读再找回来!
——读《笔墨有声》有感
阅读完《笔墨有声》这本非常文艺的一本书后,让我感触很深。
本书共有学思、艺境、隽忆、书香、忆境五个章节,共62篇文章,精选的都是王蒙、梅葆玖、冯骥才等文学大家的作品。我对“书香”这一章节印象深刻,顾名思义,这个章节是专门讲读书学习的。里面有一篇作家陈应松的作品,文章叫:《寻找我们失去的阅读》。看目录的时候就被这个标题所吸引,感觉真的是直击心灵。作者用敏锐独到的眼光,一一列举了现代人逐渐丢失的阅读习惯,他认为大众普遍丢失掉了读书人的虚荣心、丢失了对作品好坏的分辨能力、以及丢失了阅读的耐心。
的确如此,据调查: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.67本,成年人人均电子阅读量为3.22本,与去年相比再度减少。这意味着,中国成年人人均年阅读量不超过8本,这个数据在世界排名靠后。
现在,大家在公共场合更多的状态都是聊天、玩手机,每天除日常工作外,生活被社交、八卦、玩游戏、追剧等填满。没时间读书,没有系统的提升自己,于是只能原地踏步。
恰逢4月23日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,让我们再次聚焦阅读。从古至今,其实一直都是把读书看的很重的,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,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,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等等,都生动的描绘了读书的美好与重要。书,就是一面镜子,常常照镜子,可以正衣冠,除灰尘,提升人的品位与形象。
我自己总结了一下,觉得可以用吃饭的态度来读书,怎么吃饭,就怎么读书。
首先是饮食规律: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来读书。可以早晨起来翻一翻书,也可以晚上抽空阅读一篇文章。
其次是营养均衡:知识性、趣味性、哲理性都要追求,各类书籍都可以涉猎。
第三是消化锻炼:光吃肉不能长出肌肉,还得靠运动,同理,光读书也不能读出个什么来,还要注意消化。我认为最能引导消化的方法是“输出”:理论性的内容力求能用自己的话讲明白,实践性的内容力求能自己熟练操作。只有能输出了,才能确定知识是自己的,同时,还能增强自己的信心和成就感,也能增加读书的动力。
最后就是享受味道:我们很多时候吃东西都是为了享受味道,而没有想到这盘宫保鸡丁是不是能帮助我明天干些什么,我们吃这个东西,很多时候就是纯粹因为它好吃。读书也一样,要把“读书有用”变为“读书有趣”,我觉得在境界上就更上了一个台阶,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。
作为年轻干部,我深感阅读的重要性,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、改变人的气质、给人以知识和力量,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、读好书,为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,把慢慢被丢失的阅读再找回来!(临澧县纪委监委 辛怡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