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文明网总站 | 湖南文明网 | 长沙 株洲 岳阳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   投稿邮箱:wenmingcdtg@163.com
常德文明网
首  页 文明创建 文明播报 深度评论 领导活动 视  频 道德讲堂 专题专刊 政务服务 聚  焦 志愿服务 区县动态 我们的节日 图片新闻 文  化 未成年人 党史教育 先进典型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> 深度评论
法治需要培育“最后一公里”温情
发表时间:2016-12-05  来源:常德文明网  字体:[][][]  [打印] [关闭]
  12月4日是第三个国家宪法日,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、中央宣传部、司法部、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在杭州共同举办2016年国家宪法日座谈会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王晨出席并讲话。(12月5日 新华社)
  一提起法律,人们可能就想到它冷冰的面孔。在很多普通群众眼中,“冰冷严肃”就是法律的标签。这种刻板的印象并非没有依据,我们普遍认为,法官、检察官、警察等司法工作人员冷峻严苛,而法条、刑罚、镣铐、监狱等与司法相关的物件亦是透着一股寒意。于是,人们可能就畏法,觉得它不够友善,能避则避。
  但实际上,法律不是无情物,它冰冷的外表下有颗粒炙热的善心。法律追求公平公正,惩恶扬善,打击假恶丑,弘扬真善美。它最有一副“热心肠”,它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,对受害者却是万般柔情。法律人的工作内容决定了它需要一个冷峻的外表,这会对违法者起到心理警示的作用,从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。人们常说,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,足见其宽容的慈悲情怀。
  要实现依法治国,就必须让基层人民感受到法律的温情。依法治国的对象是人民群众,其目的也是打造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。没有人民群体的配合,依法治国之路就非常的艰难。因此,要改变法律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,实现法治社会,就必须让人民群体这个“最后一公里”接受、认可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。小看这“最后一公里”的路程,就会让依法治国的方略失去可以依托的土壤。
  实现法治社会,就必须培育法律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温情。要改变人们传统“无讼为美”的观念,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,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、权利主体意识,要培养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思维,要让他们从法律中获得实惠。只有这样,才能改变法律在他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,才能让冷冰的法律变成正义的化身。
  法律温情要在基层传递。一要去神秘感,用通俗化的语言诠释法治精神,如果有可能,尽量多用案例解读法律条文;二是法律要入乡随俗,在乡村治理中,法律和村规民约双管齐下,群众才不会产生抵触心理;三是要将法律援助送到基层,送法下乡,让群众用得起法律,多接触法律,才不会因为疏远而畏惧。
  “最后一公里”关系着法治的成效,基层群众对法律有好感,才能深刻理解法律追求公平正义的良苦用心,才能最终认同并践行它。(吴雪娇)
责任编辑:曾楚乔
0
   ※相关新闻※
2011 — 2013 版权所有:中共常德市委宣传部   常德市文明办   未经许可不得复制、转载
主 办:中共常德市委宣传部   常德市文明办   承 办:中共常德市委宣传部   常德市文明办 电 话:0736—7786168
地 址:常德市建设东路88号     E-mail: cdswxcb@changde.gov.cn
技术支持:中国常德政府门户网站   建议IE5.5,1024×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常德政府网 常德新闻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