渐行渐远的老手艺:顶在头上的老手艺——竹编斗笠
发表时间:2018-01-18
来源:常德文明网
字体:
  过去,在我们南方,无论是在乡间行走或是下田干活,人们总要戴上一顶斗笠,以遮挡烈日或雨水。如今,斗笠这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,已经是很少见了。“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”的情景,随着时间的推移,也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,编斗笠的手艺人更是越来越少了。
  经过寻找发现,常德市桃源县芦花潭乡新跃村3组有一对还在编织斗笠的老人。
  男主角名叫毛光华,今年85岁。他从14岁开始就学编斗笠。
  女主人公叫文正春,今年82岁。她从20岁嫁到毛家起,就开始编斗笠至今。他们已经结婚62年了。一共生了5个子女,现在可谓儿孙满堂了。
    毛光华和老伴开始编斗笠。图片来源:常德日报

  斗笠都要从斗笠的尖顶按着模子开始编起。图片来源:常德日报

  文正春正在给斗笠上糊皮纸。她说,只有用柿子水才能将皮纸紧紧粘在竹篾上。图片来源:常德日报

  毛光华在门边给斗笠加“落子”。“落子”是桃源土话,就是戴在头上的那个篾箍。图片来源:常德日报

  在夹层中间铺上布料或粽叶,这样可以防水。图片来源:常德日报

  毛老用嘴撕编织经纬用的水竹篾。图片来源:常德日报

    两老的成果铺满一屋。图片来源:常德日报
    编到一半,斗笠的形状就出来了。图片来源:常德日报
  文正春正在收取晒了一天的大小斗笠。图片来源:常德日报

  一位骑摩托车的路人看到他家的斗笠后,顺便买了一个。他家的斗笠不论大小都是35元一个。图片来源:常德日报
  我们这里的斗笠分大小两种。大的只需织一层篾,再糊3到5层纸,加涂桐油。小的要织两层篾,中间再夹些布料或粽叶。但不管是编大的还是编小的,都要从斗笠的尖顶编起。然后再按到模子上面继续编,这样就不至于走样。他们家一般像破篾等一些重点的功夫就是男人做,像编织等轻一些的功夫就是女人做。
  编织竹篾条其实就是经纬交织,有点类似于织布。从顶部开始向五个不同方向织,因而斗笠的眼全是五边形的。随着篾片在她手中不断翻飞,一只斗笠半成品便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……
  编斗笠的篾至少要三种,楠竹篾、水竹篾、麻竹篾。最难破的就是编织经纬用的水竹篾了,这种篾要求既要软又要薄还要有韧性和弹性。他家用的这种篾全是毛老用嘴撕的。绕沿锁边一般都是由毛光华来做。他们说,过去,全村家家户户编斗笠,全家老小齐上阵,每道工序上都有人,热闹得很。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绞口。别看一个小小的斗笠,从编笠顶到绞口,细算起来不少于15道工序。
  这是放在他小儿子家楼上准备出售的斗笠。两老算下来,今年至少编了400个以上。他们说,随着用户需求量的减少,加之他们年岁大了,身体差了,他们编织的数量也逐年减少了。(常德日报 周桂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