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常德:文明为底色的画卷在常德越绘越美
发表时间:2020-06-15
来源:常德文明网
字体:

  文明,是一座城市的底色。整齐洁净的街道,安全有序的氛围,热心友爱的路人,风清气正的环境……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色,是可以通过丰富多元的方式呈现出来的。作为全国文明城市,常德市武陵区社会文明氛围日益浓厚,文明意识深入人心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不断擦亮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。

  弘扬新风,文明城市有气质

 

 

 

  在庚子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“大考”里,武陵区以城市文明高素养“从容应答”:疫情之初,无数“武陵红”志愿者冲在“疫”线,织密筑牢疫情基层防控网;当城市烟火味逐渐复苏,“超宽距排队”“公筷公勺”等文明新风,吹拂在城市的每个角落……这份城市的优秀“文明答卷”,因突发的疫情而越发凸显,充分展示出武陵久久为功的城市文明角力。

  近年来,武陵区纵深推进“文明武陵 从我做起”主题活动,让武陵文明从一花独放到满园芬芳,绽放在美好武陵的画卷上,成为一抹亮眼的底色和独特的印记。

  文明习惯贵在持续养成,也需不断探索创新,武陵区坚持德法并举,让遵规守矩成为自觉。通过持续推进“文明交通我劝导”活动,形成了斑马线上的礼让美景。从文明交通我劝导,到文明护校行动,武陵区执着于斑马线上的文明,区“四大家”领导率先垂范,公职人员、师生等志愿者作出表率,社会各界积极参与,春夏秋冬月月不停歇,早晚高峰日日不间断,不闯红灯、依次通行、礼让行人已经成为习惯。

  武陵区坚持高位推动,领导干部以及公职人员谨守文明礼仪规范,以《武陵区公务文明礼仪二十条》为标准,对公职人员进行了全覆盖的公务礼仪常态化考评;100多家单位近3000名公职人员,参与普通话培训,大型会议、公务活动、窗口单位坚持着正装、说普通话、配戴党徽,展现出良好形象。

 

  细微之处见文明,文明风尚的形成需要群策群力的助推。在武陵,“近心帮”心理咨询、“和睦家”家庭纠纷调解等成为知名服务品牌;传承良好家风,征集家风家训,讲述暖心故事,家风建设再上台阶;完善村规民约,村民文明行为逐步养成,违规赈酒、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得到根本转变;探索小巷管家、小区治理“细胞工程”,建立邻里守望、共建共享的小区治理新模式,居民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。

  市民 —— 梁美玉:“我嫁到常德七年了。我觉得常德这边的街道越来越干净了,人的素质越来越高了,这边的人情味也越来越浓了,我作为一个远嫁的女儿,在这里感觉非常的宜居,也很幸福。”图片来源:常德文明网

  武陵区河洑镇三星垱社区居民 —— 唐立军:现在不用说打架、偷抢的,邻里之间的争吵几乎都没有了,以前邻里都比谁家阔气有钱,现在就不是的,现在比哪个家里出的高材生多,院子里搞得干净漂亮,卫生搞得好。图片来源:常德文明网

  如今的武陵,身边好人是这座城市里最闪耀的“明星”,“社区110”姚跃林为居民解难的故事搬上央视舞台;70多岁的常德“女雷锋”陈辉君奔波在爱心路上,十余年累计捐献钱物150万元的故事传遍潇湘;盲人按摩师姜又华16年来培训1200余名残障学员,累计服务重度残疾人逾1.5万人次;女子民兵宣讲队获评全国 “三八红旗集体”;黄慧家庭、杜佩臻家庭入选全国抗疫最美家庭;唐鸿毅、黄达登上湖南好人榜;熊志铭入选全省新时代好少年;姚沅利荣获全省抗疫最美志愿者。榜样的力量,让志愿服务成为新时代文明的新风尚,目前,武陵区已有实名注册志愿者3.5万多人,志愿服务组织311个,近三年累计志愿服务项目1839个,志愿服务时长超过40万小时,居全市之首。

  武陵志愿者 —— 罗雅琴: 作为新时代的武陵人,就应该向榜样学习,从我做起,从身边的小事做起,讲道德,做好人,树新风,扬正气。图片来源:常德文明网

  宜居宜业,美好武陵有颜值

  城市管理是检验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。为了让“文明”在城市管理创建中落地生根,武陵区城管部门自2015年开始大力推行路段包片管理责任制,让城市管理的触角横向到边,纵向到底,做到无死角、全覆盖;在全区的小街小巷里,武陵区推进“小巷管家”模式并招募志愿者,念好小巷管理的“五字真经”,畅通城市“毛细血管”,让“文明之歌”在武陵各地唱好唱响;特别是针对“两车”乱停乱靠现象,城区施行“以赞代罚”的新处罚模式,获得了群众的理解与点赞。

  眼下,“地摊经济”成为一个热门词。面对新形势对城市管理工作带来的新挑战,武陵区所有乡街“因地制宜”,在原有“潮汐市场”的基础上新增临摊区,划定指定区域给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经营场地。同时,城市管理部门勇挑重担,自加压力做好引导工作,让经营者有序入市、文明经营,做到了便民不扰民。

  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。夜幕降临,在水星楼夜市,“地摊经济”红火起来,百货临摊区、小吃临摊区,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摊商品,保留着常德人最深的城市记忆。这个解决了90名下岗职工就业问题的夜市,人潮涌动,井井有条。这里不仅检验着管理的水平,作为“摆摊者”的武陵市民,那份印在血脉里的文明素养,在这里也得到了彰显。

  商户 —— 江霞:收拾干净一点,客人看到舒服一点,是吧。你去别的地方也会选干净一点的环境,哪怕是摊位。我们的客人没有地方坐,坐那边也可以,他们客人没有地方坐,坐这边也可以,大家在一起就是要和气。图片来源:常德文明网

  洁净,始终是一个城市的“脸面”。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的时候,是环卫工人用笤帚记录了城市的苏醒,天至微明,晨雾散去,城市早已光洁如新。现如今,武陵城区全路段实施环卫包保责任制,无论是主次干道、商业大街还是背街小巷子、无物管小区、公共广场甚至是城乡结合部都有环卫工人在值守。环卫部门还改变了以往一个人集清扫、收集、清运于一身的老旧模式,采用了“单兵清扫”加“机械化清扫”加“快速保洁车突击”的协同作战新模式,减轻了清扫工人劳动强度,提升了作业效果。

  在武陵,民生大事始终关注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。一直以来,武陵区把治理“脏乱差堵缺”问题向城市“毛细血管”和“末梢神经”延伸。深入开展“楼道革命”“厕所革命”,在小楼道、小厕所做起文明的“大文章”。与此同时,高质量推进社区提质提档、农贸市场、学校及周边环境、公共设施提质、扩面提质“15分钟生活圈”,将温暖工程、幸福工程送到老百姓“家门口”。

  除此之外,武陵区还持续开展“清霾、碧水、静音、净土”四大行动,严格落实河长、湖长制,过境段河流断面和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;以乡村振兴为统揽,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让人们直观感受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,“武陵蓝”“荷花美”“月季娇”屡屡刷屏朋友圈。

  文明没有止境,文明建设永不停步。武陵一以贯之,更加坚定自觉。以跬步千里、善作善成的努力,不负使命,更加着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与需求,更加着力人的素质提升和社会文明进步,擦亮城市文明的底色,涵养稳定发展的底气,以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,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。(武陵区融媒体中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