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发现常德之美】德山有德
发表时间:2020-06-29
来源:常德文明网
字体:

  德山市民在孤峰公园晨练。 刘颂 摄

  孤峰夕照 李格 摄

  孤峰塔八角檐上的铜风铃。 刘颂 摄

  市二中原为德山书院。李龙 摄

  乾明寺立柱石雕精美。 李龙 摄

  善卷塑像屹立善德观。 文斌 摄

  古老的乾明寺一瞥。 李龙 摄

  “常德德山山有德,长沙沙水水无沙。”现代人知道德山,也许是因为毛泽东词《水调歌头·游泳》里自注的这首湖南民谣。

  一日雨后,我们探访德山。

  德山,原称枉山,是雪峰山脉绵延至洞庭湖的最后一个高地。虽说是“最后一个高地”,其高不过百米。然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这位神仙式人物便是善卷。

  临睨山下,汤汤枉水追随沅江而去,人的思绪也缥缈起来。

  善卷是上古时期的传说。最早提到善卷的文献,乃《慎子》逸文中的一句:“尧让许由,舜让善卷,皆辞为天子,而退为匹夫。”最有名的,是《庄子》中的《让王》,写善卷拒受王位,去而入深山,莫知其处。

  这“莫知其处”,就给故事结局披上一层神秘色彩。不少学者认为,善卷归隐的深山,即德山。

  后世对善卷传说及意义进一步丰富和诠释:超脱名利,独善其身;开坛布道,教化民智……善卷,俨然当地土著的精神之父。

  自从隋朝那个叫樊子盖的“策划师”,因仰慕善卷先生而将枉山改名善德山(简称德山)后 ,这座山似乎被名气加持,顺理成章跻身古代网红之列,相继立起的善德观、善卷坛、乾明寺、德山三亭、孤峰塔……则成为刘禹锡、袁宏道、李焘、朱彭寿等名人雅士的“打卡”点。他们的诗词文墨,不但让德山之自然美、人文美名扬四海,也给我们研究常德历史变迁和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宝贵借鉴。

  虽“塔院踞涧后,负高峰而面层壁”的古迹已不复存,可一踏入乾明寺,便觉庄重静谧之气袭来。来往游客皆面色平和,无喧哗之态,其中有谁又“静见玄关启,歆然初心会”?重建中的孤峰塔雄伟玲珑,搬着建筑材料正欲侧身而过的工人,见我们拍照,立即止步稍候。

  叔本华说,美是高级的善。

  我以为,正是高级的善,让德山之美卓尔不群。

 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对人的影响并非立竿见影,却如和风煦日般滋润一方水土,涵养一域子民;不同时代,这里演绎着不同形式的善德。

  清正廉洁,是善德的根本。

  尝以德山美景抒怀的杨褫、龙膺,直言敢谏,为民生疾苦呼吁。曾在德山礼佛修行的朝廷大员杨鹤、杨嗣昌父子,置身名利争斗之外,志在报国。

  兴学启智,是善德的拓展。

  清代进士杨彝珍在德山创办移芝讲社,以教诲贫寒子弟为己任;武陵县令李宗莲又在其支持下修建德山书院,为德山近代教育事业奠基。

  保家卫国,是善德的升华。

  常德会战时,中国军人殊死搏斗,克复德山,扼守常德城东南门户,孤峰岭下长眠着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魂。常德解放后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160师在孤峰岭创建常德军政干部学校,德山成为地方新生政权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。

  建设桑梓,是善德的延续。

  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个电厂在德山建立开始,德山的工业化进程伴随新中国的脚步一路前行。开发者们在德山先天地理优势的基础上,筚路蓝缕、筑巢引凤、创业创新,终将其打造成常德第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,为全市经济发展源源不断输入动力。

  从“常德德山山有德”的千古佳话,到“德行天下,和谐奋进”的城市精神;我们告别纷乱不安的旧时代,迎来大国崛起的新时期。如今文人游德山,再无需借山川风物来抚慰知识分子那充满古典主义的沉郁忧伤了,他们会酌一壶德山大曲,酒酣耳热地感慨美好生活。(常德日报记者 郑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