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巡礼⑩】文明丹洲的“引力”——省文明乡镇武陵区丹洲乡见闻
发表时间:2023-03-21
来源:常德文明网
字体:

丹洲乡成片油菜花与农房相映生辉
  “天气好的时候,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停满了游客的车,他们都是被这里的油菜花吸引来的。”3月17日,武陵区丹洲乡太平村文明屋场,村民李杰一边打扫自家庭院,一边骄傲地说:自家门口就是景区。
  从市城区沿安路转入丹洲乡辖区,只见河滩碧绿,河渠清澈,桃花油菜花盛放,田地里有村民在劳作,一派生机盎然。太平村20组村道的两旁,民居的前庭后院栽种着各种花木,看不到一点垃圾。刚刚接女儿放学归来的李杰,看到房屋前坪被风吹来的几片枯叶,立即扫进了垃圾桶。李杰说,3年前这里开始创建文明屋场,村民们主动拆除了围墙,视线更好了,道路通畅了,前来参观的市民好停车了,村民卫生意识也上来了,路上和院子里都看不到垃圾。

丹洲乡太平村文明屋场示范点创建公示栏
  当好环境成为村民的共识,乡村文明意识就“种”进了村民的心里。
  从太平村到楠木村的路上,花木繁茂的庭院,路旁的草坡以及偶尔闪出的一树桃花,都让人不禁想停下车来走一走,领略一下这个文明乡镇的风采。武陵区丹洲乡获评2022届湖南省文明乡镇后,成了城郊新型乡村振兴的样板,正引领着乡村文明新风尚。 
  楠木村最吸引人的,除了成片盛开的桃花林,就是代春日间照料中心。
  “来来来,我们再下一盘棋。”“那我今天就让不得你了……”位于大片桃花林对面的楠木村代春日间照料中心,二三十个老人正在活动室下棋、看书、聊天。
  楠木村共有65岁以上老人200多人,为了让他们有一个舒适的活动场所,楠木村以“中国好人”陈代春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日间照料中心。周一至周五,全村65岁以上老人都可以来此开展活动。照料中心的日常事务由75岁的老党员胡友义打理,10位老人自发轮流担任志愿者,当天,担任志愿者的是73岁程道和与66岁的杨丕利,他们负责烧水倒茶、打扫卫生、组织活动等。

“中国好人”陈代春在楠木村代春日间照料中心担任志愿者
  因照顾邻居陈月秀20多年,陈代春先后被评为“湖南好人”“中国好人”。2021年11月,武陵区民政局、丹洲乡党委政府和楠木村共同出资建成代春日间照料中心,这个包括棋牌室、影像厅、阅览室、心理咨询室、保健按摩室的老年人活动场所,深受当地老人的喜爱。
  “照料中心就是老人的另一个家,他们玩得很开心,这里还提供午餐,5元一餐。”陈代春笑着说,考虑到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,午餐的差价由村里补贴;老人们觉得村里也不宽裕,就主动开出了一块空地种菜。
  沿着紧靠沅水大堤的村道一路向西,便到了远近闻名的“艺丹沅”。一栋栋改造过的民宅,带着强烈的艺术气质出现在我们眼前。每栋民宅的入口,都有一个彰显主人品位的门牌:艺丹沅、养素园、沅水垚、尘外隐舍……
  曾看到有市民在朋友圈里这样写:如果你想在城郊的村落里有一个家,那就去丹洲,去“艺丹沅”。
  几年前,市民黎立平来到丹洲乡丹砂村租民宅,擅长制陶的他想在附近乡镇找一个比较空阔的地方,把制陶实习基地建起来。正好,腰包渐渐鼓起来的部分村民或在城里买了商品房,乡下的房子空了出来;或是新修了楼房,原来的平房空了出来。就这样,空置的民宅,与寻找创作空间的艺术家和从事新型业态的市民相遇了,“艺丹沅”文艺部落在丹洲乡丹砂村诞生。
  租赁与改造,都是民间行为。由于装修、停车、垃圾处理方式等问题,前来租房的“新村民”与丹洲原居民之间发生了一些误会。丹洲乡党委、政府和丹砂村发现了这些苗头,立即介入处理,化解矛盾。现在,沿着丹砂村的村道行走,不时可以看到村道旁的停车位。这些利用道旁空地顺势而为修建的停车坪,有效解决了“新村民”和前来游玩市民的停车难题。

“艺丹沅”文艺部落改造的空心房之一
  丹洲乡党委、政府坚持党建引领,围绕乡村振兴核心目标,利用文旅这块“磁石”,让农村空心房“苏醒”了。为了促进新老村民的“融合”,乡村两级工作人员对“艺丹沅”文艺部落进行实地测量,成立农宅合作社,打造“宅屋所有人+新村民 +合作社”模式。在这种模式下,“新村民”不再把自己当过客,而是以“村民”身份参与乡村建设与治理。
  随着一批批艺术家和手工艺人陆续在义渡村和丹砂村扎根,丹洲的“引力”也越来越大,“艺丹沅”文艺部落共吸引55户87人落户,各色民宿以及沅水民谣社、丹洲美术馆等文旅项目相继入驻义渡村。(常德日报记者 高玲 曾楚乔)